在金庸的书中,武侠世界光怪陆离,有的人为民请命,展现侠之大者,有的人忘却红尘,展现人心不古,而有的人执着天下第一,展现胜败恩仇。
而在他的笔下,就有这么一个人物叫独孤求败,一生但求一败,躲在一个山洞里等待着有缘人,纵使有着天下第一的武功,唯快不破的剑法,却到死也没有等到那个可以打败自己的人,等到那个可以与他分担孤独与重量的有缘人。
而在现实世界里,却也有着那么一位“独孤求败”,一辈子没打过败仗,一辈子都坚守着自己的想法与自我,他便是钟松,国民党军队的著名将领,对于他一辈子的功绩,彭德怀将军曾评价他是“打不败,打不死,不会降,不起义”的敌人。
连对手都会称赞他的军事才能与人格魅力,钟松影响力与实力可见一斑,但同样地,这四个短词也清晰深刻地概括了这位谋臣将领漫长而精彩的一生。
少年热血,投笔从戎
展开剩余88%林徽因曾经说过:“哪有什么现世安稳,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每当我读到这句话,便想到那群兵哥哥,他们少年热血,投笔从戎,把自己的青春毅然决然地奉献给祖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筑起坚固的钢铁长城,给我们现世安稳,替我们负重前行,彰显中国风采,体现中国力量。
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钟松便也也是这样想,这么做的。钟松的原名叫钟雍田,是浙江省松阳县樟溪乡钟家村人,尽管身在农村中,钟雍田的家境其实也并不是非常贫穷,每日的辛苦劳作使得钟松的家庭可以安稳度日,并且衣食无忧。
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外面的世界充满着硝烟与炮火,父亲担心儿子会在家乡外的世界受到伤害,同时那一年代的人也都十分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结局,所以父亲果断送他入了当地的学堂,并希望他可以在未来留在这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就这样安稳度过一辈子。
可日复一日的学习与两点一线的生活,不免让这个热血男儿的心里翻涌起不平静的浪花与遗憾,在他心里,生活本该充满着无限可能性,而现在,他却只能活得如一潭死水,在炮火连天的时代里苟安一隅。
于是,他紧紧抓住了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由于战乱,黄埔军校急需扩大军事人才的纳入,于是开始广大招生,其中也包括钟雍田的家乡,钟雍田毅然辞去职务,投笔从戎,他立志进入军队,成为光荣的军人,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他也积极改去自己的名字,把“雍田”这个封建安稳的字姓改为“松”,希望自己如松般坚毅不折而又品质高雅。
功夫不负有心人,钟松积极的革命投入得到了回应,他成功通过了黄埔军校的考试,成为了军校第一批学员中的一员。
抗日英雄,内战强敌
在黄埔军校的那段日子里,钟松感受到了与先前安稳工作完全不同的生活。在学校里,他可以跟随部队完成一些简单的军旅活动与要求,同时他也学习系统的军队礼仪与作战方法,可以说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钟松后面作战与指挥铺就了一条重要的道路。
由于钟松出色的领兵作战能力以及他的英勇无畏,他成功地带领着军队经历了东征与北伐,他也逐步从连长变为团长,再从团长晋升旅长,旅长升为师长,一步步往上攀爬,他的官职可谓是平步青云。
而真正让他一炮而红,被所有人铭记的则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在“七七事变”里,由于钟松的战斗经验丰富,而且他的领兵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强,所以他被国民党政府调往了上海虹桥机场附近,以防止上海地区的暴乱以及战火弥漫,从而守护中原腹地并扼守交通枢纽。
同时,“淞沪会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受到了空前绝后的袭击与损伤,尤其是国民党第六十一师,损伤最为严重,所以师长引咎辞去职位,当时国民政府心急如焚,想要委派人员去接手,可这种烫手山芋怎么会有人主动去接呢,可是钟松却挺身而出,带领着这支军队来了个华丽的逆转,一次又一次的击退日军的侵袭。
而后来的滇西反攻战以及芒市收复战,他也都做出了十分卓越而且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自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攻战役里,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以及他的作派。
一时间,钟松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不败的抗日英雄,而他也获得了由国民政府所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成为了当时时代中有名的抗日名将。
但万物皆有黑白,一切也有乾坤,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后,中国便爆发出了内战,而钟松与共产党之间的对抗故事便在此拉开帷幕。
当时,钟松的上司为胡宗南,胡宗南虽然知道钟松之前是“杂牌军”中的一员,知道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名出色的兵,而是半路从戎,但他并不嫌弃这样出身的钟松,而是十分欣赏,甚至将他提拔为军长,把自己的直系部队交由他调配,成立集所有王牌军队于一体的三十六师。
国民党军队的三十六师可谓是名垂青史,因为当时胡宗南的轻敌,国民党政府的九十师以及二十九师都伤亡严重,甚至两位师长也都于战争中丧生,所以三十六师的势力便在所有师中脱颖而出。
当时钟松所率领的三十六师配备的军械,皆为美式军械,技术先进而且火力强大,同时钟松的纪律管理也十分严格明了,所以三十六师可以说是当时国民党政府中最强大、最工整的军团,也是中共当时最强劲的敌人。
要说钟松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经历,他与彭德怀的交集可谓是最深的,恩怨也是最大的,彭德怀甚至还骂他“打不死的钟松”,可见彭总对钟松此人是又气又爱。而钟松的作战才能极大地体现在“榆林解围”以及“西野抗争”的两场战役里。
在“榆林解围”期间,他巧妙地躲过了彭德怀好几次的伏击与强攻,同时面对人数差距众多的西野军队,他也可以从容不迫的指挥调配三十六师的走向以及兵法的排布,最终以西野军队损伤众多,而三十六师几乎保全的成果作结。
在我看来,钟松此人的勇气不低于张灵甫,智谋不逊于胡琏,可以说是二者兼具的栋梁将军。
不降而去,不义而归
年少的钟松英勇无双,年衰的钟松耿言直谏。
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用犀利的语言狠狠地讽刺了胡宗南的作战方式以及他的作战动机。胡宗南尽管将钟松当作是心头上的爱将,却也恨不过一处,打算剥夺他对三十六师的统辖权与管理权。
而脾气暴躁的钟松,却也并非任人宰割之辈,他乖乖地将三十六师的率领权交给了胡宗南,并同时也递交了自己的辞呈。胡宗南并没有想过自己的爱将会就此离开,他只是想给钟送一个台阶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面子,但他也不好多言挽留,所以钟松在一段时间内离开了内战一线。
而正是这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军队连连败退,北方战局连连吃紧,于是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再次延请钟松,去筛选出几个师的英勇强将来挽救局势,可钟松在剩余将士里面细细筛选时,才发现国民党的败势已定,人才已然没落穷尽。
所以他不愿意与国民党一同陪葬,他又一次地离开了国民党,并且对外宣称:自己不战败,不投降。而这一明智之选也让他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唯一一名没有过任何败绩的将军。
后来摆脱政局和战场的钟松选择与朋友一同去了香港经商,中国人的内战,中国人的孰是孰非已于他而言毫无意义,所以后来有国民党余孽想找他卷土重来时,他却婉言拒绝,所谓战争他不想再次经历,他也不想再次起义,让人民百姓陷入炮火之中。
再后来,年迈的钟松前往荷兰养老,偶尔回到中国也只是去台湾闭目养神,几十年来,他从未再次踏足中国大陆,可能他是怕被大陆上的痕迹再次触动心里的创伤,直到他快行将就木之际,他在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浙江老家,捐助了一万多元,但也没有久留,又回到了荷兰。
直到九十五岁,他才恨归离恨天,直到死,他也没能叶落归根。
小结:
像开头所言,有人为争天下第一,争得头破血流,而真正的天下第一,便是学会放下,学会点到为止。
钟松老将军这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这一辈子也没有因为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品节,自己的意志,他是真正一位像“独孤求败”那样追逐孤独,追逐自我,追逐梦想的人,在重要的大事上,他学会放下,学会止步,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但或许,是因为大陆上承载了他一生的伤痛,他一生的青春,他无可悔改,也无可回望,他只能逃避,只能远去。这一辈子的征战里,他不败、不死、不投降、不起义,却在这一次败给了内心,败给了自己。
或许他这一辈子最后的踏足,也是他对这片乡土最深沉的眷恋与热爱。
发布于:天津市